打开APP

老药新用,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或成为治疗急性脑损伤新策略

来源:上海仁济医院 2025-04-27 09:26

在急性脑损伤后,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可调剂CD177+中性粒细胞表达升高,从而抑制神经炎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急性脑损后并发神经炎症的保护性治疗提供了免疫调控治疗新方向。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联合中科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发现,在急性脑损伤后,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可调剂CD177+中性粒细胞表达升高,从而抑制神经炎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急性脑损后并发神经炎症的保护性治疗提供了免疫调控治疗新方向。

急性脑损伤(包括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创伤性脑损伤)是导致全球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其强烈而持久的神经炎症反应,即使是在原发病因去除后依然可长期存在,是影响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病理生理过程。然而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神经炎症的药物十分匮乏。外周免疫系统对中枢神经系统进行监视,它不仅识别外部病原体,而且在神经系统的无菌性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是外周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过去,人们认为中性粒细胞通过大量释放蛋白酶、活性氧、促炎因子和中性粒细胞胞外捕获物(NET)的胞外结构加重脑损伤。近年来随着针对中性粒细胞临床试验的失败以及对其异质性的揭示,使得大家对中性粒细胞在急性脑损伤后期神经炎症作用的看法变得更加复杂和多面。

本研究首先通过急性脑卒中和脑出血患者的临床队列发现,急性脑创伤均会激活外周血中CD177+这一特殊亚型的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相比较于CD177-中性粒细胞,CD177+中性粒细胞高度富集抑制炎症相关的基因。敲除CD177这一基因发现会加重小鼠多种急性脑损伤模型并加重神经炎症。通过深入的机制探索,该团队发现CD177作为主要表达于中性粒细胞表面的糖蛋白,糖基化修饰对于调节中性粒细胞的免疫抑制性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该研究通过糖蛋白组学揭示了CD177蛋白的糖链结构,并筛选出调节其糖基化的关键酶唾酶St3gal5,通过构建St3gal5条件敲除小鼠并进行糖蛋白组学验证St3gal5是介导中性粒细胞上糖基化的关键酶,影响CD177在中性粒细胞上的表达。

有趣的是,丙戊酸钠——一种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抗癫痫治疗的药物,被发现能够上调St3gal5的活性,进而促进CD177表达升高,发挥其抑制神经炎症的作用。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一类特殊的CD177+中性粒细胞亚群,具有抑制神经炎症,改善急性脑损伤的作用;并创新性地应用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通过促进CD177+中性粒细胞水平上调,改善小鼠急性脑损伤症状,发挥神经保护的作用。研究揭示了中性粒细胞异质性在急性脑损伤治疗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为急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治疗提出了应用丙戊酸钠调控CD177+中性粒细胞水平的创新治疗策略。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博士研究生黄婷婷、谢婉晴、郭昀璐。仁济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麻醉科主任医师李佩盈,麻醉科俞卫锋教授和中科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袁钧瑛院士为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研究计划等资助。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